病症

心肌病

心肌病并非单一疾病,而是一组影响心肌(心肌层)的疾病。它会导致心脏僵硬、肥大或增厚,从而影响心脏有效泵血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可能导致心力衰竭、心律失常、血栓形成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猝死。

图中描绘了一颗被囚禁在笼子里的人类心脏,象征着心脏功能受限或心血管疾病

这是一幅描绘心脏承受压力的艺术作品

认识心肌病变:心脏沉默的挣扎

一开始,林先生以为只是年纪到了。爬几层楼就喘、牵狗散步后胸口发紧,他告诉自己:「没什么,大概只是累了。」 但当连绑鞋带都觉得吃力,他开始意识到,这不是一般的老化。

什么是心肌病变?

心肌病变不是单一疾病,而是一系列会影响心脏肌肉的病症。当心肌变得太厚、太硬或过度扩张,心脏就无法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。久而久之,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、心律不整、血栓,甚至猝死。

这个病听起来陌生,其实不分年龄,从年轻运动员到怀孕妈妈,都可能受影响。它可能是遗传性的,也可能是后天慢慢形成的。

常见的心肌病变类型

每一个人的心脏都有自己的节奏,每一种病型也有不同的故事:

扩张型心肌病变(DCM)

最常见的类型。心室变大、变弱,导致心脏无力送血,最终可能导致心衰竭。

肥厚型心肌病变(HCM)

一种遗传疾病,心肌变得异常厚实。这是许多年轻运动员突发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,尤其在未被诊断的情况下。

限制型心肌病变

罕见的类型,心脏变得僵硬,无法正常充血,常与其他系统性疾病(如淀粉样沉积症)有关。

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变(ARVC)

一种遗传疾病,心肌逐渐被疤痕组织取代,导致心律紊乱甚至猝死。

Takotsubo心肌病变(压力型心肌病变)

俗称「心碎症候群」,常见于经历重大压力或创伤后,症状类似心脏病发作。

产后心肌病变

发生于怀孕最后一个月或产后五个月内,对年轻妈妈来说既突如其来,也令人担忧。

未分类型心肌病变

有些心肌病变不属于上述任何一型,需要专科医师进行进一步评估与诊断。

这些症状,请别忽视

心肌病变早期可能悄无声息,但随着时间过去,身体会给出讯号:

  • 即使休息也会喘
  • 容易疲惫、虚弱
  • 腿部、脚踝或腹部水肿
  • 心悸、心跳不规律
  • 胸闷或胸痛
  • 头晕或昏厥

这些症状和许多疾病相似,因此及早的心脏检查至关重要。

心肌病变的成因

有些人是天生就有,有些则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。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:

  • 家族中曾有人罹患心肌病变或猝死
  • 曾有心脏病发或冠心病
  • 高血压
  • 心脏瓣膜疾病
  • 病毒感染
  • 自体免疫或代谢疾病
  • 过度饮酒、药物滥用等不良习惯

如何诊断心肌病变?

在我的诊所,我强调的是全面而个人化的检查流程。我们会依据患者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,包括:

  • 心脏超音波(ECHO):检视心脏的结构与收缩功能
  • 心电图(ECG):观察心律是否异常
  • 心脏磁振造影(MRI):清楚呈现心脏是否有疤痕或发炎
  • 运动压力测试:评估心脏在负荷下的反应
  • 基因检测:确认是否有遗传性心肌病变
  •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与抽血检查

在部分情况下,我们也会进行血管超音波,观察血流状况,排除其他会增加心脏负担的系统性问题。

量身打造的治疗方式

心肌病变不是单一解方可治的疾病。我们会根据病人的病因、病情严重度与整体健康状况,制定个人化治疗方案,包括:

药物治疗

  • β阻断剂、ACE抑制剂
  • 利尿剂(帮助排除体内多余水分)
  • 抗心律不整药物
  • 抗凝血剂(预防血栓)

手术或介入治疗

  • 植入心律调节器或去颤器(ICD)
  • 若为HCM,部分患者适合进行心肌切除术
  • 严重情况下,可能需心脏移植

生活方式的改变

  • 采取低钠、护心的饮食
  • 规律、安全的运动计画
  • 控制体重与血压
  • 学会压力管理,让心脏不再独自承受

与心肌病变共存,也能拥有充实人生

心肌病变可能让你改变生活节奏,但它不必主宰你的未来。透过及早诊断、适当治疗与耐心管理,许多患者仍能过着有活力、有品质的生活。

我常对患者说:「我们越早发现,就有越多选择。」 特别是像HCM或ARVC这些遗传型心肌病变,家族筛检与早期预防尤其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