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症

心绞痛

心绞痛本身并非一种疾病,而是一种症状——它提醒你心肌供氧不足。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因斑块积聚而狭窄时,这是冠状动脉疾病(CAD)的标志性特征。疼痛可能表现为胸部压迫感、紧绷感、灼烧感或沉重感。但并非每个人的感受都相同。有些人疼痛会放射至颈部、下颌、肩部或背部。另一些人可能只是感到呼吸急促或异常疲倦。

一位老年男子捂着胸口,感到胸痛,疑似患有心脏疾病

胸部不适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预警信号

胸口闷痛,是心脏在求救吗?

—— 从心脏专科医师的角度认识心绞痛

很多人对心绞痛的第一次体验,往往不是突然剧烈的疼痛,而是一种「说不上来」的不舒服——比方说,爬楼梯时胸口微微紧绷、开会时感觉特别疲倦、或是一股胸前压力,休息后就消失了。这些小警讯很容易被忽略。但对我许多病人来说,那正是心脏发出的第一道红色警讯:心绞痛。

什么是心绞痛?

心绞痛(Angina Pectoris)本身不是一种疾病,而是一种「症状」,代表心脏正在「缺氧」。当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被脂肪斑块堵塞、变狭窄时,心肌便无法获得足够的含氧血液,进而产生胸闷、紧压感、灼热或沉重感。

这种不适有时也会延伸到下巴、颈部、肩膀或背部,有些人甚至只觉得特别喘、容易累,并不一定有明显的「痛」。 可以把心绞痛想像成心脏对你低声地说:「我快撑不住了。」若你没听见,它可能会大声呼喊——以心脏病发作的方式。

心绞痛的类型:你的症状透露了什么?

1. 稳定型心绞痛

最常见的类型,通常在运动或情绪压力下发生,疼痛是可以预期的,持续几分钟,休息或含服硝化甘油后会缓解。

2. 不稳定型心绞痛

较危险且不可预测,可能在静止时发作,持续时间较长,药物也不易缓解,往往是心肌梗塞的前兆,需立即就医。

3. 变异型(Prinzmetal)心绞痛

不是因为阻塞,而是冠状动脉突然收缩引起,多半发生在夜间或清晨,特定药物可以有效控制。

4. 微血管型心绞痛

与较小的心脏血管功能异常有关,常见于女性,可能表现为疲劳或胸部不适,检查却找不到明显的血管阻塞。

心绞痛的原因?

核心问题是「心脏缺氧」,常见原因包括:

  • 冠状动脉疾病(动脉硬化)
  • 微血管功能异常
  • 血栓突然阻塞血流
  • 血管痉挛
  • 少数为非心脏性原因,如肺栓塞或主动脉剥离

心绞痛有哪些症状?

虽然胸闷是典型症状,但每个人感受不同,包括:

  • 胸口压迫感、灼热感、沉重感
  • 疼痛放射至下巴、颈部、背部、肩膀或手臂
  • 呼吸急促
  • 疲惫、恶心或头晕
  • 冷汗直流

特别提醒:女性常出现较不典型的症状,如消化不良或单纯疲倦。

谁容易有心绞痛?

以下族群风险较高:

  • 冠心病患者
  • 高血压、高胆固醇
  • 吸烟者、糖尿病患者
  • 有家族心脏病史
  • 体重过重、饮食不良、长期压力大

若上述情况让你觉得熟悉,即使你现在觉得「没事」,也值得安排心脏健康检查。

心绞痛怎么诊断?

身为心脏科医师,我们会综合以下工具来评估:

  • 详细病史与身体检查
  • 血液检查(检查心脏酵素)
  • 心电图(ECG)
  • 压力测试(跑步机或药物)
  • 心脏电脑断层或冠状动脉摄影

治疗方式有哪些?

我们的目标是:减轻症状、改善血流、预防心肌梗塞。

1. 药物治疗

  • 硝化甘油:快速缓解疼痛
  • β阻断剂:降低心脏负荷
  • 钙离子阻断剂:放松血管
  • 阿司匹林:减少血栓风险
  • 他汀类药物:控制胆固醇

2. 生活习惯改善

  • 戒烟
  • 改采地中海型饮食
  • 有规律的运动(医师指导下进行)
  • 学会放松(如呼吸训练、冥想)
  • 维持健康体重

3. 介入性治疗

  • 血管成形术与支架置放术(打通血管)
  • 冠状动脉绕道手术(俗称搭桥)
  • 体外反搏(EECP)——非侵入性的辅助治疗方式,适合特定患者

心绞痛可以预防吗?

当然可以,而且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也更有效。

  • 控制血压、胆固醇与血糖
  • 维持规律运动
  • 少盐饮食、避免高油脂食物
  • 戒烟、减少饮酒
  • 若有风险,应定期接受心脏检查

什么情况要立即求医?

请立刻拨打急救电话,若出现以下情形:

  • 胸痛无法靠休息或药物缓解
  • 胸痛合并呼吸困难、晕眩、冒冷汗
  • 疼痛放射至下巴、背部或手臂

时间就是心肌,越早处理,损伤越小。

有心绞痛,也能过得很好

心绞痛并不代表人生从此受限。透过专业照护、稳定治疗与积极心态,许多患者一样能活出充实、有意义的生活。我亲眼看过不少病人不只恢复健康,甚至比以前更关心自己的身体、更热爱生活。

如果你出现上述症状,或只是想做个心脏检查,我诚挚邀请你踏出第一步。 ——我们一起来倾听你的心脏在说的话。

胸口闷痛,是心脏在求救吗?

很多人对心绞痛的第一次体验,往往不是突然剧烈的疼痛,而是一种「说不上来」的不舒服——比方说,爬楼梯时胸口微微紧绷、开会时感觉特别疲倦、或是一股胸前压力,休息后就消失了。这些小警讯很容易被忽略。但对我许多病人来说,那正是心脏发出的第一道红色警讯:心绞痛。

什么是心绞痛?

心绞痛(Angina Pectoris)本身不是一种疾病,而是一种「症状」,代表心脏正在「缺氧」。当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被脂肪斑块堵塞、变狭窄时,心肌便无法获得足够的含氧血液,进而产生胸闷、紧压感、灼热或沉重感。

这种不适有时也会延伸到下巴、颈部、肩膀或背部,有些人甚至只觉得特别喘、容易累,并不一定有明显的「痛」。 可以把心绞痛想像成心脏对你低声地说:「我快撑不住了。」若你没听见,它可能会大声呼喊——以心脏病发作的方式。

心绞痛的类型:你的症状透露了什么?

1. 稳定型心绞痛

最常见的类型,通常在运动或情绪压力下发生,疼痛是可以预期的,持续几分钟,休息或含服硝化甘油后会缓解。

2. 不稳定型心绞痛

较危险且不可预测,可能在静止时发作,持续时间较长,药物也不易缓解,往往是心肌梗塞的前兆,需立即就医。

3. 变异型(Prinzmetal)心绞痛

不是因为阻塞,而是冠状动脉突然收缩引起,多半发生在夜间或清晨,特定药物可以有效控制。

4. 微血管型心绞痛

与较小的心脏血管功能异常有关,常见于女性,可能表现为疲劳或胸部不适,检查却找不到明显的血管阻塞。

心绞痛的原因?

核心问题是「心脏缺氧」,常见原因包括:

  • 冠状动脉疾病(动脉硬化)
  • 微血管功能异常
  • 血栓突然阻塞血流
  • 血管痉挛
  • 少数为非心脏性原因,如肺栓塞或主动脉剥离

心绞痛有哪些症状?

虽然胸闷是典型症状,但每个人感受不同,包括:

  • 胸口压迫感、灼热感、沉重感
  • 疼痛放射至下巴、颈部、背部、肩膀或手臂
  • 呼吸急促
  • 疲惫、恶心或头晕
  • 冷汗直流

特别提醒:女性常出现较不典型的症状,如消化不良或单纯疲倦。

谁容易有心绞痛?

以下族群风险较高:

  • 冠心病患者
  • 高血压、高胆固醇
  • 吸烟者、糖尿病患者
  • 有家族心脏病史
  • 体重过重、饮食不良、长期压力大

若上述情况让你觉得熟悉,即使你现在觉得「没事」,也值得安排心脏健康检查。

心绞痛怎么诊断?

身为心脏科医师,我们会综合以下工具来评估:

  • 详细病史与身体检查
  • 血液检查(检查心脏酵素)
  • 心电图(ECG)
  • 压力测试(跑步机或药物)
  • 心脏电脑断层或冠状动脉摄影

治疗方式有哪些

我们的目标是:减轻症状、改善血流、预防心肌梗塞。

1. 药物治疗

  • 硝化甘油:快速缓解疼痛
  • β阻断剂:降低心脏负荷
  • 钙离子阻断剂:放松血管
  • 阿司匹林:减少血栓风险
  • 他汀类药物:控制胆固醇

2. 生活习惯改善

  • 戒烟
  • 改采地中海型饮食
  • 有规律的运动(医师指导下进行)
  • 学会放松(如呼吸训练、冥想)
  • 维持健康体重

3. 介入性治疗

  • 血管成形术与支架置放术(打通血管)
  • 冠状动脉绕道手术(俗称搭桥)
  • 体外反搏(EECP)——非侵入性的辅助治疗方式,适合特定患者

心绞痛可以预防吗?

当然可以,而且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也更有效。

  • 控制血压、胆固醇与血糖
  • 维持规律运动
  • 少盐饮食、避免高油脂食物
  • 戒烟、减少饮酒
  • 若有风险,应定期接受心脏检查

什么情况要立即求医?

请立刻拨打急救电话,若出现以下情形:

  • 胸痛无法靠休息或药物缓解
  • 胸痛合并呼吸困难、晕眩、冒冷汗
  • 疼痛放射至下巴、背部或手臂

时间就是心肌,越早处理,损伤越小。

有心绞痛,也能过得很好

心绞痛并不代表人生从此受限。透过专业照护、稳定治疗与积极心态,许多患者一样能活出充实、有意义的生活。我亲眼看过不少病人不只恢复健康,甚至比以前更关心自己的身体、更热爱生活。

如果你出现上述症状,或只是想做个心脏检查,我诚挚邀请你踏出第一步。 你的心脏正在说话——我们一起来倾听。